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动态 > 交通新闻
惠州日报:72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12亿
发布时间:2017-12-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要研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海绵行动”,最大限度拓展发展空间,激活发展潜力,提升发展水平。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海绵行动”,扎实推进全面对标深圳各项工作,推动深莞惠经济圈(3+2)特别是深惠两市规划衔接更加紧密、交通互联不断优化、创新资源快速聚集、产业共建日益深化、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区域协同日趋融合,形成了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记者从市实施海绵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今年1~11月,“海绵行动”年度61项重点工作任务如期推进,72项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212.74亿元,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3%,全面对标深圳取得明显成效。
规划衔接更加紧密
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印发实施
全面对标深圳,广泛吸收深圳的创新资源,提升我市城市规划定位、加强两市之间的规划衔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据悉,我市认真落实《深莞惠规划一体化合作协议》,已印发实施《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深莞惠旅游发展与产业一体化合作规划》、《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等规划。
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纲要成果已上报省住建厅。根据规划,我市将依托“两港三网”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对标深圳,加快实施“沿江向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惠州市区综合交通规划修编》已形成草案,规划提出发挥我市的区域优势,提升惠州交通枢纽地位。《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编制完成,包括与深圳地铁8、14、16、19和21号线对接的5条轨道线路通道已提前对轨道线路走廊进行用地控制。
交通互联不断优化
惠深之间联系对接更加紧密
有效发挥海绵的吸纳能力,吸收深圳的优质创新资源,道路交通是最重要的连接纽带。今年以来,我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互联不断优化。大力推进“两港三网”(海港、空港,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宽带信息网)建设,基本形成了互联互通、对外辐射的交通体系。比如定位为“深圳第二机场”的惠州机场,目前已开通北京、上海等17条航线18个航点,民航区改扩建项目建设也加快推进,随着惠州机场规模和功能的扩容,惠深之间的联系对接将更加紧密。
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目前深惠之间开通惠深高速、深汕西高速、武深高速博深段。深惠周边在建还有河惠莞高速、武深高速新丰至博罗段、从莞高速惠州段等。接下来我市还将重点配合开展好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前期工作,并启动机场高速前期研究工作。
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广汕铁路惠州段征地拆迁框架协议已签订并开工建设,赣深铁路惠州段征地拆迁框架协议已签订并完成前期工作。深惠城际轨道、惠州轨道交通1号线、深圳地铁14号线惠州延长段等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
创新资源快速聚集
高新技术企业存量今年有望超800家
“海绵行动”的核心内涵之一,是立足深莞惠经济圈(3+2),发挥海绵的“吸纳”功能,吸纳深圳等发达地区的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 “外溢”,加快惠州发展。加速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和引进创新人才,是加速创新资源聚集的重要抓手。
“海绵行动”实施以来,我市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仲恺高新区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同时,作为我市两大引擎,环大亚湾新区“蓝色引擎”和潼湖生态智慧区“绿色引擎”均上升为省级战略平台。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高企培育行动计划”有效实施,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力争突破800家;全市孵化器26个,建成众创空间25个。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科交会,促成校企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快集聚。今年6月,我省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在我市成立。同时,引进双聘院士4名,引进培养创新团队39个,领军人才69名。
科技金融发展迅速。今年以来新增广东骏亚、华阳集团等两家企业在A股挂牌上市,德赛西威、光弘科技也有望挂牌上市。
产业共建日益深化
前11月对深招商选资项目185宗
产业共建是检验“海绵行动”实施成效的一面镜子。今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深圳成果、惠州转化”发展策略,积极承接深圳外溢优质创新资源,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落户我市。比如年产值将达到近900亿元的TCL集团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与深圳华星光电形成产业配套,成为“深圳孵化+惠州转化”模式的典型案例。
大力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提升园区吸纳创新产业能力。今年1~10月,我市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4003亿元,同比增长11.6%;共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项目50个,计划总投资额190.2亿元。
第六届云博会圆满成功举行,共有506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参展,其中深圳企业124家,开幕当天有8宗与深圳企业合作的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125亿元。
同时,我市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推动深惠产业精准对接。今年以来,全市对深开展了10多场重要投资对接和合作交流活动,推进华为与市政府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1月,我市对深招商选资项目共185宗,投资额(含计划、落地)合计2141.25亿元。
公共服务明显提升
投资项目审批效率明显提高
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增强海绵“吸附”能力、加快创新资源集聚的必然要求。我市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坚持市级新增财力的75%、县级新增财力的60%以上投入民生,不断缩小与深圳等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公共教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府与哈工大签订合作协议。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三甲医院达到4家。
行政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加快推进“集成办理、一次搞定”政务改革,我市连续五年位居广东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排行榜前两位。加快推进快审速建工作,印发实施《惠州市实施投资项目系统集成审批改革建立快审速批机制工作方案(试行)》,我市投资项目审批效率明显提高。
文化资源、信用信息共享快速推进。惠州慈云图书馆和深圳市图书馆通过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网络平台实现了数字阅读资源的馆际互借;我市实现与深圳地税等38个部门97项信用信息的互查互通。
区域协同日趋融合
与深圳建立常态化对接交流机制
区域间协同平衡发展,是“海绵行动”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条件。我市致力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积极落实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次联席会议确定事项,认真筹备第十一次联席会议。市发改、科技、交通运输、旅游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府与深圳政府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常态化对接交流机制。成功举办环大亚湾新区重点产业平台(深圳)投资说明会,各县区政府均在深圳设立招商联络处,主动对标深圳招商引智。
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深莞惠三市共同启动了深莞惠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深莞惠(坪新清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等重大课题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强化深惠产业共建促进惠州产业提升发展规划”“打造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推进环大亚湾新区交通及城市升级发展”等课题研究,形成了初步研究成果。
科学谋划并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配合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我市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列入规划。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战略定位”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权威专家为我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刘炜炜 通讯员吴志坚
■相关链接
政协提案人高度评价
市政协今年提出了《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推动落实“海绵行动”》提案,并被作为重点提案由市领导亲自督办。作为该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市政协常委、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胡瑞卿对提案的办理情况高度评价为“高度重视,成效显著”。
胡瑞卿认为,我市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和专责小组,精心部署和组织各项专门活动,每月发布《惠州市实施海绵行动情况专报》,定期总结、检查、督办。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产业对接共建、规划对接等均有显著成效,亮点多多。(摘自2017年12月22日惠州日报A01)